2025年4月21日晚19点至21点,应双语词典与双语语言文化研究中心的邀请,原台湾翻译学会执行长、原台湾东吴大学英文系系主任、现任上海杉达学院外语学院院长曾泰元教授以“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之道:聚焦美食的英译”为题,为外文学院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。曾泰元教授从中华美食的英译切入,强调文化传播需平衡语言规律和传播效果。

曾泰元认为,在对外介绍中华文化时,美食不仅是核心的一环,还是特别吸引人的元素,能让人心生向往,喜悦沉浸,放松享受,在润物细无声之中,传达了背后的真善美。
曾泰元首先从研究中华美食英译的动机谈起:一方面,中华美食文化源远流长,博大精深,其个人对中华美食有着无比的热忱;另一方面,在新时代,如何对外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,中华美食作为其中极具特色的一部分,如何进行英译值得仔细斟酌考量。
曾泰元以CNN(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)新闻中对于中华美食的多篇专题报道和《牛津英语词典》(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, 简称OED)中的汉源词(特别是53个蔬果美食和28个茶文化汉源词)为研究语料,向听众展示了极具代表性的中华美食在英语世界的当前译法。通过量化统计与质性分析,曾泰元指出,对于中华美食的英译,媒体的翻译是相对变动的,而词典的翻译是相对稳定的,权威词典所提供的译词值得我们参考。在翻译中华美食时,译者还要注意字数限制,上限为4个词且平均字长为1.59词为宜。
曾泰元分享了其对于如何译介中华美食的心得,并提出了中肯的建议:音译居首,彰显主体性,也便于外国人发音;意译居次,依循文化特色词的翻译规律,以直译为主,必要时甚至可以破格,借此传达内涵精要;若有不足,再采用其他策略。曾泰元特别指出,英语母语者是英语的仲裁者,而不是专家或者机构;在语言面前,我们都必须保持谦卑,“有所为,有所不为”。翻译时讲求实事求是,传播时合理宣传,同时聘请英语母语者的专家顾问进行指导评估。
本次讲座,曾泰元从两方面切入中华美食,其一是权威英语词典的收录,其二是近年国外主流英语媒体的报道,并从中归纳总结,鉴往知来。纵使国外对我们的理解可能会有偏差,但仍不失为参考依据,毕竟文化外宣要能顺利成功,就得站在对方的角度,理解对方的心理。
曾泰元总结道,中华美食的英译是个浩大的工程,经常没有标准答案,唯有广开思路,参考英语世界既有的做法,“师夷之长技以制夷”,不闭门造车,不卑不亢,实事求是,才能打进西方社会,广为传播。
整场讲座,曾泰元娓娓道来,以“轻松却不失严谨”“风趣却不乏厚重”的方式给在场听众带去诸多对于中华美食译传的深刻启迪。

曾泰元,台大(台湾大学)外文系学士、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校区(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-Champaign)语言学硕士、博士,学术方向为词典学。曾任教于东吴大学(台北)英文系20余年,担任过两届系主任。亦曾兼任林语堂故居(台北)执行长、台湾翻译学学会执行长、台湾“教育研究院”双语词汇审译会委员。自2021年秋季起,专职任教于上海杉达学院,为英语系教授、外语学院院长、语料应用与研究中心学科带头人。曾泰元近年来致力于语言专业知识的普及推广,着作等身,除了散见各大媒体平台的数百篇科普文章之外,还出版了《走进词语的桃花源》(商务印书馆,2020)、《忽逢词语的桃花林》(上海译文出版社,2023)等科普书籍。2018年10月轰动海内外的【《牛津英语词典》收了中式英语add oil(加油)】,就是曾泰元发现并公诸于世的。2024年龙年前夕的1月,曾泰元还发现了【《牛津英语词典》收了Chinese dragon(中国龙)】并撰文报道,此发现得到不少国内学者和多家央媒的引用,广为传播。